当 “假期” 不再是假期:我们的孩子正在失去什么?
这几天,校园里的空气都紧绷着。大考小考轮番上阵,老师办公室的台灯亮到深夜批改试卷,孩子们有的攥着成绩单如释重负,有的还在忐忑等待命运宣判。当铃声最后一次响起,书包拉链哗啦拉开的瞬间,日历上的 “假期” 二字终于触手可及。
但这个本该欢呼雀跃的时刻,却少了几分期待。刷短视频时,看到一位小学生在某评论区留言:“暑假比上学还累,每天要上三个补习班,连睡觉都是奢侈。” 这句话像一根刺,扎破了我们对童年美好的想象。
40 年前的暑假,是蝉鸣、冰棍和疯玩的代名词。孩子们凑在老槐树下,你一笔我一划地赶作业,为的是写完后能撒欢儿。下河摸鱼、爬树摘果,在田间地头疯跑,笑声能传出去半里地。帮着家长晒麦子、喂鸡鸭,虽然手上沾着泥土,心里却满是快乐。一本翻旧的小人书,能和小伙伴传阅一整天,那些自由生长的时光,滋养了无数人的童年。
展开剩余70%三五成群孩子结帮玩耍是那时候假日城乡共存的景象,我们在王府山捉迷藏、在老城墙“打仗”、在娃娃河摸鱼虾、到白河滩洗澡……城区几条街道、几个池塘都摸个清清楚楚。有时候也跑田间地头“偷瓜摸枣”,实际这种事很多大人是看在眼里的,只不过没有刻意当面批评——也是长辈送给孩子们的童年快乐吧。
可现在,孩子们的假期被切割成密密麻麻的日程表:上午奥数班,下午英语课,晚上还要参加研学营。“不能输在起跑线” 的焦虑,让家长们勒紧裤腰带,把孩子送进一个又一个辅导班。有位家长坦言,一年花在孩子课外培训上的费用甚至超过 10 万,自己和爱人节衣缩食,就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。
资本敏锐捕捉到这份焦虑,打着 “素质教育”“能力提升” 的旗号,把假期包装成新的竞技场。研学旅行变成走马观花的打卡,艺术培训成了考级的流水线,所谓的 “学习拔升”,不过是提前透支孩子的精力。孩子们像被上了发条的小机器,在各种课程间疲于奔命,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。
但我们是否想过,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,而是一场马拉松。学历固然重要,但比学历更珍贵的,是孩子自由探索的好奇心,是跌倒后爬起来的勇气,是感受生活美好的能力。那些在自然中奔跑的时光,在游戏里学会的协作,在阅读中获得的想象,同样是成长不可或缺的养分。
教育家陶行知曾说:“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,能明白观察。” 真正的教育,应该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种,而不是填满知识的容器。当我们把孩子的假期变成另一个课堂,看似为他们的未来铺路,实则是在剥夺他们体验生活、认识世界的机会。
这个暑假,不妨放下焦虑,让孩子喘口气。陪他们去公园捉一次蝴蝶,看一场露天电影,或者只是躺在草地上数星星。让他们在没有各种“考核指标”的时光里,重新找回属于童年的快乐。毕竟,健康的身心、健全的人格,才是孩子一生最坚实的底气。(钢铁悍马/文)
发布于:河南省七星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开户网-在线配资网-炒股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