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这么一种人,在亲密关系中:
习惯推开对方却又怕对方真的离开,渴望被爱却回避关心,获得认可后反而焦虑,这些行为往往与童年经历的“爱的撤回”有关。
当父母将爱作为奖惩工具,孩子便学会了用拧巴的姿态与世界相处。
什么是 “ 爱的撤回 ”
当我们谈论"爱的撤回",本质上在描述某种情感失重状态,养育者通过收回情感关注、冷淡回应或惩罚性沉默,迫使孩子达到某种期待的行为模式。比如:
情感忽视:孩子犯错后,父母拒绝眼神交流、不回应需求(如 "你自己冷静好再跟我说话")
价值否定:用 "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" 等话语否定孩子的存在价值
关系威胁:以 "再这样就不要你了"" 没人会喜欢你 " 等话术制造被抛弃恐惧
在我们接触过的这么多家庭中,有一半以上家长都有意或者无意对孩子使用过这种教育方式。
心理学中的"镜映失败"理论指出,孩童需要从养育者眼中确认自我价值,但当这种确认变成条件交换,孩子将逐渐内化"优秀才值得被爱"的生存法则。这种创伤会形成奇特的认知悖论:父母既是安全基地,又是恐惧源头。
展开剩余72%拧巴心理的三个认知陷阱
童年时期习得的生存策略,会在成年后蜕变成自伤性行为模式。那些在爱里患得患失的人,往往被三个隐形心理病毒蚕食着情感能力:
第一是“优秀诅咒”,认为只有足够完美才值得被爱,导致不断用996猝死风险换取存在感。
这种认知陷阱的可怕之处在于,当事人哪怕在世俗意义上非常成功,但内心始终有个声音在说:“现在的爱和尊重都是给那个完美的假象,真实的我根本不配。”就像穿着铠甲跳舞的人,既渴望被看见,又恐惧铠甲脱落后的真相暴露。
第二是“读心术错觉”,这种思维模式就像戴着墨镜看世界,所有中性信息都被染上灰暗色彩。对他人的情绪波动极度敏感,却又习惯性做最负面解读。即使得到爱也总在预判失去,把正常分歧灾难化成关系终结。
第三是“情感时差”,当别人释放善意时,内心总有个声音提醒“很快会被收回去”,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在爱里始终如履薄冰。
三大陷阱共同构成了自我消耗的闭环,这种循环最终会导致越是渴望亲密,越会不自觉地破坏关系,就像长期节食的人突然面对盛宴,身体早已失去消化能力。
如何打破循环重建健康关系模式
日本教育学家岸见一郎在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中写道:"父母的任务是分离—— 让孩子相信,即使离开父母的庇护,世界依然值得信任。" 如果不想孩子一生在拧巴、敏感、内耗中度过,请记住三个关键原则:
警惕“爱有条件”的隐形表达
把“再哭就不要你了”换成“我陪着你难过”- 把“考进前十名带你去迪士尼”改为“无论考多少分,我们周末都去公园野餐”
允许教育存在“容错率”
当情绪失控说出伤人的话,请及时道歉:“妈妈刚才太着急了,不是你的错”- 定期召开家庭会议,让孩子有机会指出父母做得不妥的地方
先修复自己,再养育孩子
如果发现自己总在复制父母的教育模式,请尝试写下“我童年最受伤的场景”和“我现在如何避免重演”记住:你不需要做完美父母,只要成为孩子情感世界的“稳定参照系”
每个深夜查看家长群消息的你,每个为孩子升学焦虑到失眠的你,其实都怀着最朴素的期待。
但我们更希望孩子能因为父母的存在而确信:我值得被爱,不是因为我做了什么,而是因为我是我。因为这份确信,终将成为孩子穿越人生风雨时,最温暖的内生力量。
发布于:江苏省七星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开户网-在线配资网-炒股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