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呀,各位打工人、社畜、还有那些在生活泥潭里摸爬滚打,却总能变出点奇迹的哥们姐们,今天我得跟你们唠个掏心窝子的话题。
你瞅瞅,要是你这小日子过得,还没学会“没事儿给自己鼓个掌、吹个彩虹屁”,那我可真得拍桌子了!
赶紧的,现在!
立刻!
马上!
把这技能点满!
为啥?
因为这玩意儿,真的,真的,太太太太重要了!
重要到什么程度呢?
毫不夸张地说,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,这可能是你给自己上的最强BUFF,没有之一,信我!
想想看,咱们这些奔三奔四的老(划掉)成年人,谁不是嘴上喊着“人间不值得”,身体却很诚实地给自己找点甜头?
早高峰地铁里挤成沙丁鱼罐头,下车是不是得拐进便利店,抓杯奶茶、顺包薯片,美其名曰“犒劳自己,今天又活过来了”?
又或者,加班到深夜,眼皮子都快打架了,悄悄打开外卖软件,一份炸鸡啤酒,那感觉,简直是给疲惫的身躯一个“爱的抱抱”,瞬间回血。
这些小动作,看着像“放纵”,其实背后藏着个秘密基地——豆瓣上那个“确诊为自我奖励型人格”小组,简直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,里头可都是“人间清醒”的狠人。
那小组的介绍,每次看都觉得被戳中G点:“自我奖励型人格,是一种倾向于通过自我激励与奖励来保持积极动力、达成目标的人格特质。”
嚯,你听听,这哪儿是“放纵”啊,这分明是“战略性补给”!
他们那里的经典语录,句句都是金玉良言,恨不得裱起来挂工位上,每天拜三拜:“经常庆功,就能成功!”
这句简直是职场玄学,但细品,还真有点道理。
还有人说:“上班中午我总是去全家罗森买零食,奖励自己努力工作。”
“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写完前三十场,奖励自己喝杯奶茶吧,喝完继续码字。”
甚至更绝的:“人生建议,随时奖励自己!”
更有甚者,把早起、洗头、打扫卫生、多喝水都纳入“积分计划”,用这些微小的成就感,给自己搭建起一座座信心的金字塔,最终走向“越来越自洽”的康庄大道。
这操作,简直是把生活过成了RPG游戏,打个小怪掉个装备,美滋滋。
话说回来,这套“自我奖励”的逻辑,听着是不是有点像在给自己“画大饼”?
但你仔细想想,我们从小到大,不都是被社会这只无形的大手推着走吗?
习惯了“外在奖励”的鞭策。
学生时代,考得好,大人会说“别太骄傲,下次要更好”;考不好?
那更是只有批评的份儿。
学乐器,为了考级;考不上,好像这几年白学了。
职场上,只有升职加薪才算“成功”,平平淡淡就成了“没出息”。
这种“不做到最好就很难夸赞和奖励自己”的激励逻辑,像病毒一样,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,慢慢地,我们就失去了为自己鼓掌的能力。
更要命的是,现在这外部奖励,它还越来越难得了!
“什么也不想干”、低精力状态,这不就是咱们打工人的新常态吗?
所以,在外部“糖果”日益稀缺的当下,学会“自我奖励”,早就不是为了下一个目标蓄力那么简单了,它更是一种“自我关怀”的绝佳姿势,是我们这些“社畜”在疲惫生活中给自己续命的“奇迹”。
说到这儿,我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问题,一个特别扎心的问题:为啥我们东亚的小孩,好像比西方的小孩更需要这种“自我奖励”呢?
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:历经九九八十一难,终于完成了一项艰难任务,心里却默念“这没什么”、“只是运气好”、“多亏了谁谁谁的帮助”,生怕自己一不小心“骄傲”了,就成了那个“枪打出头鸟”。
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谦逊、要内敛、要为集体着想,个人成就往往被淡化,甚至被视为一种“出格”。
你看,西方文化里,小屁孩拿个小奖杯,家长恨不得敲锣打鼓,把奖杯摆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,逢人就炫耀。
我们呢?
“哎呀,这不算啥,下次继续努力!”
——是不是很熟悉?
这种文化基因,简直是刻在DNA里的,让我们在自我肯定这件事上,总是差了那么一口气,总觉得“自夸”是件羞耻的事。
这种现象,不光体现在我们普通人身上,就连那些在聚光灯下的明星运动员,也常常被这种文化裹挟。
还记得前几年,咱们国家队那位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的跳水运动员吗?
她明明拿了金牌,接受采访时却总是把“感谢国家、感谢教练、感谢队友”挂在嘴边,对自己的付出和天赋,反而说得很少。
不是说感恩不对,而是这种过度谦逊,有时候会让人觉得,她好像在刻意压抑自己的光芒,生怕自己太“耀眼”了。
她那种几乎是条件反射式的“感谢体”,背后是不是也藏着一种“不敢居功”的心理?
毕竟,在我们的语境里,“功高盖主”可不是什么好词儿。
反观一些西方运动员,那画风可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比如网球巨星小威廉姆斯(Serena Williams),她在赢球后,那种肆无忌惮的呐喊、挥拳,甚至在场边跳舞,那是一种完全释放的自我肯定,她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,也敢于享受胜利的喜悦,哪怕外界有质疑,她依然为自己骄傲。
她那种“老娘就是最棒的”霸气,是发自内心的“自我欢呼”,是她能一次次从低谷爬起来,重回巅峰的内在驱动力。
她可不会因为赢了球就扭扭捏捏,那股子自信劲儿,简直能把整个球场都点燃。
再想想那些在赛场上失利的运动员,咱们常常看到,他们会第一时间检讨自己,甚至在镜头前落泪,觉得对不起支持他们的人。
这种情感当然真实,但如果每次失利都只剩下自责和愧疚,那他们的心理防线迟早会崩溃。
一个真正强大的运动员,在失利后,除了复盘战术失误,更重要的是,他们会为自己在这场比赛中付出的努力、展现的勇气而“自我奖励”。
比如,虽然输了比赛,但我坚持到了最后一刻,我突破了个人极限,我尝试了新的战术,这些“小胜利”同样值得被肯定。
这就像NBA那些超级球星,即使输掉了总决赛,他们也不会彻底否定自己,他们会说:“我拼尽全力了,下次再来!”
这种“自我奖励”的心态,让他们拥有了强大的心理韧性,能把失败转化为动力,而不是沉沦。
所以你看,我们东方文化里,对“自我奖励”这回事,确实有点“扭扭捏捏”。
我们太习惯于等待外界的认可,太在意别人的眼光,以至于忘了,最重要、最持久的认可,应该来自我们自己。
在这个压力山大、内卷无休止的时代,外部的“糖果”真的越来越少了,老板的表扬、同事的认可、家人的理解,都成了稀缺品。
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给自己鼓掌,那谁还会为我们鼓掌呢?
难道真要等到“功成名就”那一天才允许自己开心一下?
那也太亏了吧!
学会“自我奖励”,不是让你变得自大,也不是让你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。
它更像是一种自我赋能,一种在混沌中找到清晰方向的能力。
它是在你完成了一个小小的任务后,给自己一个甜筒;在你坚持运动一周后,给自己买一件心仪的衣服;在你情绪低落时,允许自己放空半天,刷刷剧,打打游戏。
这些都不是“放纵”,而是你给自己充电的方式,是你提醒自己“你值得被爱,被肯定”的方式。
这就像给自己的精神世界加个油,打个气,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鸡毛蒜皮时,能多一份从容,少一份内耗。
所以,别再犹豫了,别再觉得“这没什么大不了的”了。
从今天起,学着为自己每一次微小的进步、每一次坚持、甚至每一次勇敢的尝试而欢呼吧!
哪怕只是一句“干得漂亮!”
或是一个小小的奖励,它都会像一颗小火星,点燃你内心深处那团不灭的火焰。
记住,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,你的努力,你的付出,你的每一次跌倒和爬起,都值得你自己,也只有你自己,给予最热烈的掌声。
这,才是你在这个时代,最硬核的生存法则。
去吧,为自己欢呼!
你值得!
不然,这日子还怎么过?
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七星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开户网-在线配资网-炒股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